经过10昼夜的浴血奋战,莱阳城终于获得了解放。
14日凌晨,就在炮声结束的那一刻,二桃忽然觉得不行了,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再也不想多走一步了。老妮、朱老忠他们脸都顾不得洗,胡子拉碴,仿佛老了十岁以上,可是人人的心情却是高兴的。
战斗结束了,二桃他们被命令就地休息两天。老妮朱老忠他们就进了莱阳城,他们要去看看高瞎子得死到底是什么样子。
15日下午,二桃与黑豆带领的区中队会合,区中队剩下了总共不到二十个人,副队长铜锁也牺牲了。怎么会这样呢?二桃有些吃惊,更多的是悲痛,那么多朝夕相处的战友。不过胜利了,总归还是一件高兴的事。
老妮朱老忠回来了,他们找遍了莱阳城,看遍了敌人的尸首,也没找到高瞎子,有人说他自杀了,有人说他被击毙了,有人说他被解放军的炮火撕成了肉渣,死是肯定的了。
大伙听了都很高兴。部队休整了两日后开始撤离,二桃去37师战地医院看了三桃。三桃在37师战地医院做一位见习医生,37时战地医院正好有一部车要去华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胶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就驻扎在东野,顺路,姊妹二人决定一起去看看在哪里读书的两个妹妹小四和小五。
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半岛,就是开埠80余年已相当繁荣的烟台,中等学校还寥若晨星,而在牙山方圆百里的战火中,却已流动着一所享誉四方的抗日军政干部大学(简称抗大)。虽然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几更校名,由“抗大”,到“教导二团”,又到“华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统称“胶东抗大”),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与“培养革命干部”的办学宗旨不变,从1940年4月创建,至1949年5月彻底迁走,近10年的风雨历程,为军队和地方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干部。
“胶东抗大”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36年6月1日创立于陕北瓦窑堡,当时叫“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9年初,改校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址迁到延安。不久,中央指示“抗大’分批离开延安,到火线上去办学。一分校(全国共12个分校)在校长何长工的率领下,渡过黄河来到太行山区。是年冬,“抗大”总校也要迁太行上区,于是由何长工校长率一个留守大队迎接总校,一分校则由周纯全接任校长,率校部经冀南到了鲁南沂蒙山区。当时校部有三个大队,第一大队由贾若瑜任大队长,廖海光任政委。
这个时候,胶东经过1937年12月14日的“天福山起义”后,抗日形势如火如荼,由于急需军事干部,1938年3月也建立了一所胶东军政干校,校长由第五支队司令高锦纯兼任,12月,刘汉接替丁光任副校长。为迅速培养胶东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干部,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山东纵队决定,派出“抗大”第一分校的第一大队到胶东与胶东军政干部学校合并,编为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亦称三分校。一分校是校本部,在沂水,二分校在东平湖)。
1940年2月,一大队在贾若瑜和廖海光的率领下,冲破重重封锁线,经鲁中开赴胶东,于当年4月到达胶东抗日根据地,在招远、掖县、莱阳边区的掖县三元村同胶东军政干校会合,两校合并,正式成立了抗大胶东支校,简称“胶东抗大”。刘汉任校长,廖海光任政委,贾若瑜任副校长(对外是团长,不久接任校长)。“胶东抗大”隶属“抗大”第一分校,归胶东区党委领导,经短时间准备,6月1日正式开学。1940年夏秋之交,校部转移到平度大泽山区,边战边学。1941年3月15日,许世友司令员指挥下的胶东主力军,打开牙山,当日下午,“胶东抗大”胜利到达牙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有了相对稳定的办学条件。
“胶东抗大”自1941年进入栖霞,到1949年彻底迁出,近十年时间,虽然几进几出,但主要活动范围始终在是在牙山方圆百里以内,他们最先落脚于牙山西麓的刁崖后、麻地及周围的十几个村庄。几个月后移驻北麓山区,一直到日寇投降前夕,这是抗大连续办学时间最长的地点。校部驻在东夼村(今凤凰庄),各营队向北先后延续到雀刘家、小庄(今富庄)、上崖头、大庄头、桃林夼、野夼、东下夼、西下夼、宅头、甲格庄、河西、徐家、山合山卢夼(今国路夼)等村,向东及南分布在巨夼、西城、白马夼、荆子埠、北楚留、柳家庄、楚留店、大庄、西庄、西草铺等村庄。是年6月,聂凤智自第一分校派来接替贾若瑜任校长,廖永光继任政委,黄经琛任教育长。校部分政治处(下设组织、宣传、青年、###、锄奸5股)、参谋处(设作战、训练、人事、通讯4股)、后勤处(设财务、军需、粮秣、军械4股)、直属连队(设警卫、通讯连、便衣排、骑兵班)几个办事机构,学员根据形势需要招生,先后实行过三、三与四、四编制。1941年秋是三个建制营600多学员的学校。
随聂凤智从一分校调过来一批干部及军事、政治教员,也带来部分新教材,为教学充实了力量和内容。这一阶段的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倡启发、研究、实验式,废止注入、强迫、空洞的教学方式。当时教学设施很简陋,无固定的教室、桌凳、和像样的教具,场园、寺庙、树林,甚至茔盘就是教室,学员的背包当坐椅,膝盖作课桌,教具自制,反扫荡的战场就是实验场地。这一年,经历了春夏两次大扫荡,在聂、廖首长的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保存并增强了学校的实力。
1942年下半年,延安整风文件传来,结合教学工作,克服主观主义,使教学内容更切实际。这一期学员逢上日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发动的冬季拉网式扫荡(即马石山惨案那次),支校采取游击战术,配合主力部队,再次打击了敌人,取得反扫荡胜利。
1943年为贯彻党中央“精兵简政”的方针,山东军区决定,将抗大一分校本部改为山东军区教导一团,胶东支校改为第二团。5月蔡正国接替聂凤智任团长(校长),刘浩天任政委。校部机构按教育与行政统一的原则整编,学员共约千人,组成9个队,编为3个营。教学计划亦有所调整,为深入开展整风和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军事课除“正规化”军事训练外,加强了小分队游击战术训练。政治课着重学习整风文件,开展整风运动,自上而下发扬民主,一面教学,一面查”三风”不正的表现。学校还发扬“抗大”老传统,开展生产节约运动,开荒种菜,上山打柴,帮助群众筑路、疏河、修堤坝等,学校还建立了修械、榨油、纺织、被服、磨面等工厂。既保障了学校的供给,也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整风以后,传来陕甘宁边区和各兄弟军区采用群众路线练兵的经验,对教学工作促进很大。1944年冬主要推广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教学方针。1945年2月,###莱阳赵保原的战斗中,教导二团副教育长率领一批学员到第一线体验战斗生活,使军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当年8月教导二团进军莱阳,迎来日寇的无条件投降,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学校面临着培养更多干部去开辟新区的任务。这时裴宗澄、严政接替蔡正国、刘洁天任团长和政委。
后来校部是以古镇都为中心,学校遍布栖霞城区和周围村庄。1945年9月教导二团在莱阳城招收了第4期(支校第8期)学员,到水沟头一带进行了短期整顿,10月即重返栖霞,团部住古镇都村的牟氏庄园,各营及连队分住十里铺、观东、滨都宫、北岩子口、南岩子口及城区的“?”字会、霞山书院、悦心亭、南坊、杨疃、北关等几十处,这期间,正当抗战胜利,人们渴望和平,但国民党单方面强行接受胜利果实,对国共两党签定的《双十协定》,毫无诚意,并随时有发动内战的迹像,教导二团为适应随时发生战争并开发新解放区的需要,本期学员增至2000多人,编成30个学员队,其中知识青年占三分之二,被称为学生队,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干部的目标,学校开展了学习创模运动、百日大练兵和整纪创模运动,目的是将“秀才”培养成文武双全的解放军干部。百日大练兵中,学员每天早操要坚持10华里的全副武装跑步,苦练几月后,学生连的白面书生,都变成了身强力壮的“小老虎”。
这一期教学不同以往的是,为适应现代化战斗,增设了机枪与炮兵等特科队,注重高层次军事技术训练。栖霞城区的白洋河套及场园,到处是大练兵的紧张场面,重机枪与炮兵训练,最引人注目。他们千方百计攻破技术关,训练出一批批射击能手。1946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教导二团学员提前毕业,分赴军队和地方各条战线。随着形势的变化,校部再次转移到莱阳。
再后来校部是流动于唐家泊与蛇窝泊一带。1947年2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发展的需要,华东军区决定,将山东教导二团(习惯仍称抗大胶东支校)改称华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校长钟光国、政委周澍,教育长阎继樵。同月即招收第一期学员(总第10期),这一期的特点是学制短,仅3个月。教学以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为重点。开学后即开展了立功爬山运动,以锻炼坚定的革命意志。这期间,国民党大举进攻胶东,战局紧张,在“保家保田,打跨敌人进攻”的口号下,连队分散行动,又恢复了类似1942年日寇大扫荡时的游击形式。近在栖、莱、海一带周旋,;远则派出小分队,东达昆嵛山麓组织老区人民修工事,北上打击盘踞烟台的顽敌。8、9月间,才比较稳固地落脚于牙山西麓的刁崖后、麻地、东野、下阁子一带村庄。二桃三桃一路颠簸来到了东野,莱阳城解放的特大喜讯已经传到了这里,分校驻地各村都举行了盛大庆捷会。小四小五身着红衣绿裤,身系大红的彩绸正在台上舞蹈,一位教员热情地接待了她们,教员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同志,很有人情味,安排了她们姊妹四人见了面,还在一起吃了一顿饭,教员告诉她俩小四小五文化课很好,在班级上总是名列前茅。
二桃很高兴,分手的时候,二桃想起了惨死了的爹娘亲人,她忽然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