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趣读小说网 >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 第257章 筹建奉国大学

第257章 筹建奉国大学

热门推荐: 诡秘之主极品家丁绍宋盘龙
    走出韩家,往王府走的一路上,陶潜都是沉默不语。


    今天所见的一切,对他有启发,也有打击。


    他本以为,国家当以农为本,只要百姓们能安心种地,就都能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然而,李彻却给了另一个答案。


    一个工、农、商俱全,相互支撑,互相成全的社会体系。


    在此之前,陶潜从未想过,一个百姓既能是农民,也是能工匠,还能是商贾。


    不过......仔细想来,似乎奉国的这种制度,要比单纯的农耕社会制度,更完美一些?


    想到这里,陶潜不由得出神地打量起身旁的年轻藩王。


    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怎么会有这样的见识和眼光?


    就好似能看清未来数千年的社会发展,并从中找到一条最正确的道路,然后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若非陶潜意志坚定,真要怀疑这世界上是不是真有未卜先知之人了。


    感觉到陶潜的视线,李彻侧了侧头:“陶夫子在想什么?”


    陶潜回过神来,正色道:“殿下还没有回复我的问题,在您心中,这天下的世家官吏,比百姓更重要吗?”


    李彻没有回答,转头看向黑夜中的朝阳城。


    此刻,夜幕已至,万家灯火亮起,将整座城池映得熠熠生辉。


    他长叹一声,声音柔和而坚定:“我以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民之生死,公也!”


    “为君者,当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


    陶潜瞪大眼睛,看向李彻的眼神,像是看到了什么不可名状之物。


    这一天的所见所闻,都没有李彻的这几句话,带给他的震撼大。


    一姓之兴亡,私也!


    不以天下私一人!


    这等言论,在以帝王为天下尊的封建社会,简直就是悖逆之语、叛逆之言!


    更何况,这句话还是自李彻口中说出的。


    李彻是谁啊?是奉王,是皇子,是当今陛下的亲子!


    说白了,这一姓之兴亡说的就是李家!李家是最大的世家,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在李彻心里,李家都没有百姓重要,自己都没有百姓重要,更何况那些世家呢?


    李彻看到陶潜不可思议的眼神,顿时就明白过来,王夫之的思想还是太超前了。


    就连陶潜这种比较思想激进,愿意为民争利的大儒,都觉得自己激进。


    在封建社会推行民主,依然任重而道远。


    片刻后,陶潜恍然回神,看向李彻的眼神彻底变了。


    之前虽然也尊重,但那是儒士对皇帝的尊重。


    而现在的尊重,则是末学之人,对学问通达者的尊重。


    别管李彻的身份,也不用管李彻说这番话的目的。


    能说出此话之人,就足以他陶潜效死忠。


    “殿下之言,字字珠玑,振聋发聩。”陶潜弯腰拜下,“老夫不才,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好好好!”李彻笑得合不拢嘴,连忙上前扶起他,“陶夫子快快请起。”


    收下了陶潜,就等于收下了整个桃源派。


    你们桃源派的创始人都在我手下,其他人还等什么呢?还不快到碗里来?!


    桃源派的弟子们不是那些只会空谈的儒生,而是一群懂实务的读书人,是最好的预备官吏。


    无论是让他们负责农桑,还是去地方为官,他们绝对都可以胜任。


    “陶夫子,奉国百废俱兴,人才官吏捉襟见肘。我听说桃源派门徒众多,遍布大庆各地?”


    陶潜起身道:“老夫一生浑浑噩噩,无所建树。但年轻时却也游说四方,的确收下了不少弟子。”


    “仔细想来,多了没有,一百多人还是有的。”


    李彻大喜道:“可否让他们都入我奉国,本王求贤若渴,必会高官厚禄以待!”


    陶潜立刻道:“老夫这就给他们修书,未出仕者很快就能到,已经出仕的可能要等上一段时间。”


    “甚好,甚好。”


    李彻激动不已。


    这可是一百多个合格能干的官吏啊!


    如果能全部忽悠到奉国来,接下来几年内,自己都不会因为缺少人才而犯愁了。


    陶潜看到李彻如此激动,不由得问道:“殿下何不效仿科举制度,以考试来选取人才呢?”


    这个世界早有科举制,而且制度也很完善了,大庆一直都靠科举取仕。


    李彻作为穿越者,也经历过高考,自然也想过实施科举。


    他摇了摇头,回道:“我也曾想过,但出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放弃了。”


    “哦?为何?”


    “奉国的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李彻苦笑道,“您想啊,奉国百姓之中,读过书的都是什么人?”


    “这......至少也是地方豪强之家。”


    古代读书可没有现代这么简单,家中有书的,无不是世家豪门。


    哪怕是所谓的寒门学子,也都是地方豪强、土财主,普通的百姓连寒门都够不上。


    “是啊,若是现在就考试取才,百姓家的孩子一点机会都没有,掌握权力的仍然是那一批人。”


    世家对知识的垄断,才是他们更久不衰的原因。


    “本王的计划是,先兴建一座学堂,让奉国内适龄的孩童都能来学堂读书。”


    “同时在奉国开启扫盲,让每一个愿意读书认字的百姓,都能识字,而不是当一辈子文盲。”


    “待到教育普及之后,再考试取才,让每一个百姓都有入朝为官的机会。”


    李彻很清楚,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即便是后世的那个年代,也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仍然巨大。


    高考,便是人一生遇到过最公平的事情了。


    奉国百姓也该有这种机会。


    “殿下是真心实意为民着想。”陶潜有些羞愧,“老夫不才,愿为此付出一份绵薄之力。”


    “倒是的确需要夫子相助。”李彻微笑着说道,“本王想过,这学堂不该只教经史典籍。”


    “应当因材施教,学生不仅要学儒家经典,还要学算学,学农学,学医学,学物理,学化学......”


    “待到孩童启蒙之后,学堂再按照他们的兴趣、才能、天赋,以分配他们未来学习的方向。”


    “学农学者,便去田间主管农事;学医学者,就去悬壶济世、造福一方。”


    古代的科举制度其实也分科,但在李彻看来,分得还不够彻底。


    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宋初宰相赵普之口,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


    李彻并不觉得《论语》无用,但也不觉得这一本书,就能教出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才。


    或许赵普自己天赋异禀,可以做到。


    但普通人绝对不能,专业的事就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让胡强去读一遍《论语》,他就能为政一方了?


    别闹了,他怕是一边抡起《论语》,一边将打晕的美少妇装进麻袋里,装车给自己送过来......


    听到李彻的话,陶潜微微颔首,他虽然是儒家门生,但也不是迂腐之人。


    对于某些借儒家的名声,欺世盗名之人,他也非常痛恨。


    “这算学和农学老夫都知道,却是不知物理和化学是什么学问?”


    “皆是实用之学,陶夫子日后便知。”


    “本王之意,陶夫子可任农学教授一职,替奉国再教出一批真正懂得农学之道的学生。”


    “本王始终觉得,农业是国家的命脉,任何出任一方的官吏,都要略懂一些农学,至少不能五谷不分。”


    陶潜拱手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好!”李彻笑着握住陶潜的手,“我得陶夫子,如文王遇太公矣。”


    一旁的秋白闻听此言,尴尬地挠了挠头。


    怎么总觉得,殿下这套说辞,好像和不止一个人说过了似的。


    。。。。。。


    接下里的一段日子里,李彻正式开始筹划学堂之事。


    所谓学堂,不过是古代对学校的简称。


    李彻要建立的绝不只是一个教孩子读书的学堂,而是一个像后世大学那样,拥有教学和科研能力的综合部门。


    李彻将其命名为——奉国大学。


    至于教导学生的老师人选,李彻也早有准备。


    如今学堂初建,还不需要开太多的学科。


    经学、算学、农学、医学,是当下自己最需要的。


    钱斌、华长安、陶潜等名师,足以应付教学任务。


    大学的地址则被李彻放在了城外。


    朝阳城早就人满为患了,到处都是民居,根本没有那么大的空白地皮。


    李彻一直在考虑扩建朝阳城,再竖起一道城墙,将城外的工厂和大学都保护起来。


    学堂的修建不是难事,东北不缺木材和石料,朝阳城也不缺劳动力。


    李彻招来刘业,起草学堂的草图。


    在他的设想中,这个大学要足够大,可以容纳几千名学生读书。


    而且还要有食堂、宿舍、教室,要让学生们能不受外在因素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还未等刘业画出李彻满意的草图,一件事情的到来,打断了李彻修建大学的计划。


    时间过得比想象中的快,刚刚到来的秋天也过去了一半。


    秋收要开始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诡秘之主 极品家丁 绍宋 盘龙 九鼎记 九重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