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趣读小说网 >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 第221章 这难民怎么好像比昨日多呢?

第221章 这难民怎么好像比昨日多呢?

热门推荐: 诡秘之主极品家丁绍宋盘龙
    有了水泥,就有修路的本钱,一切难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李彻是个行动派,不习惯过度计划,凡事先做再说,有困难就想办法解决。


    他立刻组织施工队,组织了劳工五万人,投入修路大业之中。


    其中不到两万人为农闲的百姓,另外三万人都是高丽、契丹的战犯。


    百姓们是有工钱的,虽然不多,但也能在农闲之时补贴家用。


    战犯们的待遇就没那么好了,只提供一日两餐,并许诺了他们修完路后提升一级民爵。


    即便如此,战犯们也甘之若饴,因为他们看到了高民爵的好处。


    等到工人召集差不多了,李彻便开始规划路线。


    首先要修的第一段路,是从朝阳城到山海关这一段,全程约三百里。


    之所以选择修这段路,就是为了方便商队出入山海关。


    李彻亲自带着工正所众官员,去实地考察地形地貌,并且定下了第一期工程的五十里路段。


    “殿下,您当真要修十丈宽的路?”刘业一脸吃惊地看向李彻。


    “没错,就修十丈宽的。”李彻回道,“而且在交通交叉口,还要再适当加宽,以免发生拥堵。”


    刘业面露纠结之色。


    原本他是负责朝阳城规划那摊子事,如今朝阳城已经走上正轨,城池规划也没那么急了,李彻便把他拉入了修路队伍。


    本来他还挺高兴的,毕竟修路架桥都是积攒功德的大业,算是给后代积福了。


    可没想到,刚来第一天,就被李彻的规划吓了个半死。


    十丈宽啊!帝都的主路才十二丈宽!


    这不过是连接两地之间的大路,修这么宽做什么,都快赶上天子的驰道了!


    看到刘业纠结到扭在一起的五官,李彻开口解释道:“你要知道,此路不只是让商队走,还要让军队走。”


    “而且关外用兵多为骑兵,日后少不了有大量骑兵在这条路上跑,怎能不修得宽一点?”


    关于道路的宽度,李彻早有打算。


    古代一丈为3.33米,十丈宽就是三十三米。


    这数字听起来很大,其实一点也不小。


    哪怕到了现代,大部分道路也没有这么宽,城市的交通主干道一般也就是双向六车道或八车道,每条车道的宽度约为3.5米。


    但李彻的态度很坚决,因为马路这东西不是只用三五年,而是要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


    现在为了偷个懒修窄了,日后真有战事,骑兵在上面跑不动,后悔都来不及。


    毕竟能容纳两骑并肩而行,和十余骑齐头并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见李彻铁了心要修长,刘业也没有办法,只能叹气道:“五万劳工,至少要分出两万人制作水泥,剩余的才能修路。”


    “若是殿下要建这么宽,那工期也会无限放缓。”


    李彻笑道:“好饭不怕晚嘛,先这么修着,要是人手不够了,本王再带兵去高丽、契丹请些帮手来。”


    听闻此言,刘业默然无语。


    您那是请吗?您那是擒吧?


    五十里的道路规划完毕,王六也带来了好消息,石膏矿找到了。


    有了熟石膏,水泥凝固的速度便能大幅提升,修路工程正式开始。


    大批劳工从朝阳城走出来,宁古军的士卒全副武装维持秩序,道路两侧立起了一座座棚子、帐篷,以容纳工人们居住。


    来修路就别想着回家了,一去一回耽误时间不说,水泥这东西也需要现场制作。


    百姓们干的活比较轻,只负责用石灰粉画线,制作水泥,清理道路上较轻的杂物。


    战犯则负责干重活,搬石头、搬水泥、填坑,偷懒还要挨上几鞭子。


    几万劳工铺出了好几里的队伍,进行分段式作业。


    妇女儿童则组成队伍,从城中将食物和水送到工地。


    或许是因为工作不熟练,第一天,五万人只修了三里的路。


    第二天,四里。


    第三天提升到了五里。


    五里已经是极限了,毕竟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只靠人力很难提速。


    接下来的几天,修路的距离基本都在五里左右。


    王锡是监天司出身,观天象后得出近半个月无雨的结论,结果还真如他所说,这几天不仅无雨,气温还很高。


    炎热的气温加快了水泥的凝固,在第五天的时候,第一天修的那段路已经凝固完成了。


    李彻看着面前灰色的康庄大道,那种熟悉的工业化风格,差点让他没忍住流下泪来。


    终于有前世的东西在这个世界具象化了,也算是留下了自己在此世的痕迹。


    “牵马来!”


    李彻从亲卫手中接过马缰,翻身上马后,兴奋地驱使着马儿向水泥路上跑去。


    哒哒哒,哒哒哒——


    马蹄铁触碰到水泥地,发出清脆的响动,而马背上的李彻基本没感觉到太大的颠簸。


    跟随在李彻身旁的官员们惊叹不已。


    水泥路平坦如镜,表面光滑而坚实,与他们以往走过的泥泞小径和崎岖山路形成了鲜明对比。


    足下再无尘土飞扬,也无需担忧坑洼不平的路面会绊倒他们,骑在马背上和自己走没什么区别。


    “不可思议!”诸葛哲拉着马缰,感叹道,“此路浑然天成,踏在上面竟没有半点颠簸,简直不像是人力所为。”


    霍端孝附和道:“若是军队在这种路上行军,岂不是能日行百里以上?”


    “何止百里。”骑兵出身的王虎感叹道,“若是全员骑兵,二百里都不在话下。”


    听见众人的感叹声,李彻微微一笑。


    他抬起头,看着这条水泥路如同一条银带,蜿蜒消失在远方的山峦之中。


    这算什么?如今这条路只是通往山海关,完全不够。


    自己要把这水泥路越修越长,修到辽阳城去,修到长白山去,修到大兴安岭去!


    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一路南下,修到那帝都去!


    将大庆的每一个城市都用道路连接起来,将条条大路通罗马,换成条条大路通奉国!


    。。。。。。


    “这该死的路,真是难走!”


    杜贺一脸的不爽,感觉盔甲内的衣服都湿漉漉的。


    周围的士兵们身着沉重的盔甲,脚步沉重,脸上写满了疲惫与不耐。


    天空阴沉沉的,乌云密布,空气中的潮湿几乎实质化。


    难民们紧紧跟随在士兵之后,他们携带着简单的行李,抱着孩子,牵着老人,队伍拉得老长。


    和士兵们相比,队伍中的难民没有铠甲束缚,倒是轻松不少。


    但连日的赶路,还是让这些本就背井离乡的百姓有些吃不消,时不时有人摔倒在泥水里。


    杜贺看了一眼,没怎么在意,心中对那位奉王愈加不满。


    他堂堂左丞相之子,京中的顶级纨绔,竟然赶上了这么个倒霉的差事,给奉国送难民。


    更倒霉的是,恰好赶上了雨季,原本平坦的道路变得凹凸不平,水坑和泥潭随处可见。


    马匹和车辆在泥泞中挣扎,不时发出嘶鸣,就连抬腿都变得困难。


    副将艰难地催马上前,来到杜贺身侧,小心问道:


    “大人,道路实在难行,看这云层估计又要下雨了,不如到前方县城休息一夜再走吧?”


    杜贺看了他一眼,不满道:“陛下令我们两个月内到关外,如今已经过了一个月了,如此磨磨蹭蹭,如何能按期到达啊?”


    “大人放心,按照大庆律令,因大雨、山崩、地龙翻身等自然灾害失期者,无罪。”


    杜贺翻了个白眼,他当然知道无罪,但这毕竟是陛下第一次交给他事情,怎么都要干得漂亮些。


    只是看着歪歪斜斜的队伍,杜贺心中也清楚,若是强行走下去,怕是也走不了多远。


    稍微犹豫了一下,就点头同意了副将的要求。


    前方的县城是个偏远小县,城墙破破烂烂,城门大开着。


    或许是提前得知了队伍到来的消息,知县穿着满是补丁的官服,早早在城门口等候。


    “参见上官。”


    “嗯。”杜贺正眼都没看他一眼,皱眉看向面前的县城。


    或是受雨季影响,城内也造了洪涝灾害,大量的民房被冲垮,不少百姓只能在屋外打地铺住。


    杜贺顿时心中更加不爽了,本以为能好好歇一歇呢,没想到来了个穷县。


    那知县见这上官如此年轻,不仅没有心生怠慢,反而更加惶恐、恭敬。


    不到而立之年便身居如此高职,带着几万难民迁徙......


    这位不是陛下亲信,就是背景通天啊。


    知县想到这里,连忙说道:“在下已经令人准备好酒宴,还请上官入府衙歇息。”


    杜贺点了点头,骑马向大门内走去,独留副将在此安顿难民。


    “上官,这些难民太多,本县已无存量,实在是......”知县面露为难之色。


    杜贺不耐烦道:“他们不用你管,你去给他们寻个住处便是,我们明日就走。”


    “好的,好的。”知县默默松了口气。


    杜贺进入府衙沐浴更衣,享受来之不易的酒肉,暂且不提。


    却说五万难民入了县城,本就不大的城池显得更加拥挤了。


    县城原本的百姓见到这么多人,本以为是跑到自己逃荒的,个个面露警惕之色。


    但接触之后,才知道他们是准备北上的难民,便放下心来。


    有人好奇地问道:“俺听说北边本就贫瘠,今年到处都受灾,朝廷这是安排你们去什么地方?”


    “听说是去奉国,让我们投奔奉王。”有知情的难民回道。


    “奉王?!”那百姓亢奋道,“可是那大败高丽,四万破十四万契丹狼骑的奉王?”


    难民点了点头:“自然,大庆不就这一个奉王吗?”


    百姓眼中闪过羡慕的神色,随后有些不解道:“可是俺听说,奉王的封地在关外啊,那苦寒之地能养活这么多人吗?”


    难民道:“谁知道呢,不过奉王刚刚打赢了仗,若是奉国真贫瘠至此,怎么能打赢契丹人呢?”


    “倒也是。”


    百姓嘀咕了一声,眼睛转了转,心中若有所思。


    到了半夜时分,当所有人都熟睡之时,一大一小两道身影悄悄进入了难民的队伍中。


    “爹,咱为啥要走啊?”


    “嘘!小声些!”男人捂住儿子的嘴,“留在这早晚被饿死,那奉王是个有本事的,跟着他们北上,没准能活下来呢。”


    父子俩在难民群中躺下,心中砰砰直跳。


    大庆律法虽然没那么严苛,但也绝对禁止百姓自主迁徙。


    万一被抓到了,自己被打两个板子,做几天苦役也没什么,可自己的儿子怎么办啊?


    就在这时,街角处突然传来一阵响动。


    那父亲警惕地起身看去,却见又有一道身影攒进了难民群,直奔自己这边而来。


    他以为是官差,顿时吓得六神无主,刚准备站起身逃跑。


    借着月光看了一眼,忽然觉得面前之人有些眼熟:“老杨?”


    “老梁?”那人也惊讶道。


    男人看到来人是自己的邻居,稍微安心了一下,随后紧张地将他拽了过来:


    “你这是......也准备混进来北上?”


    “是啊。”老梁面露凄色,“我老娘前些日子饿死了,我一个人无牵无挂,倒不如去那奉国求一条生路。”


    老杨松了口气:“既然如此,莫要声张,明日一早你我偷偷混出去。”


    两人找个角落坐下,忐忑地看着月亮,等待天明。


    忽然,街角处有是一处微弱的脚步声。


    “老赵?”


    “老杨?老梁?”


    “你也是去奉国?”


    “是啊,这雨下个不停,今年肯定是颗粒无收,倒不如北上闯闯。”


    又过了一会。


    “老李?”


    “老赵?老杨?老梁?”


    “老孙?”


    “老李?老赵?老杨?老梁?”


    ......


    次日,天色大亮。


    酒足饭饱,美美睡了一晚的杜贺打着哈欠从府衙中走出,不顾那知县在一旁阿谀奉承,径直打马向城外而去。


    副将则带着士卒们,催促难民们继续赶路。


    “起来了,都起来了!”


    “收拾好东西,按次序出城!”


    难民们犹如牛马一般,被驱赶着向城外走去。


    杜贺懒得管这种闲事,坐在马上径直向前。


    忽然,他诧异地看向难民群,有些疑惑地环视一圈。


    不知道是错觉还是怎么回事,总觉得今天的难民看上去比昨天多了一些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诡秘之主 极品家丁 绍宋 盘龙 九鼎记 九重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