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去两个时代造成的差异以及技术水平的差异,继续往小算,这个高炉一天怎么也该有个……五万斤吧?
“出来了,出来了!”
“结果出来了!”
“一万八千六百斤,一万八千六百斤!”
一炉出来了一万八千六百斤!
“一炉就超过了一万斤?”
所有人纷纷惊呆了,齐齐一窝蜂地沖了过去。
只不过,所有人光是看那体积就不得不信了。
“整的能一天一万斤,真的能……”所有人都沸腾了,看着只不过这么点大的高炉,纷纷大呼:“就这么一个高炉顶上了其他一整个小竖炉工坊的产量啊!
裴弘毅面色复杂地点头:“我们老一辈人实在是太沉迷于曾经的荣光中了,张口闭口老祖宗,连自己的脑子都不用用!”
场上不少老匠师纷纷面色尴尬,只不过这手艺人的思想都单纯些。技不如人当然没啥可说,红着脸就认了下来。
苏默默默看着激动不已的人群,心中也是不住地感慨。按照相同的历史上,此时的明代一年炼铁大概在两千万斤左右。初见数据的苏默也是大吃一惊,怎么也想不透既然明代生铁产量比起工业时代初期的英国还有厉害,为何最后的结局竟是无言。
想了许久也想不出头绪的苏默所幸不再去想这个,他已然决定投资重工业,无论再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第四十四章:叛军
就当所有人都议论纷纷的时候,此事的第一号功臣董盼也疲倦地回来了:“可惜啊,高炉草创,虽有混凝土之助。但各种设计考量都太缺乏了,什么经验也没有,完全没有达到想像中的效果。太可惜了……”
众人愕然,苏默笑了笑:“大家都以为一万斤达不到,原来这最低水平的一口高炉就出来了一万八千斤。好了,大家都不要在这呆着了。这个消息,大家尽可传出去。让天下人看看技术革新之利!”
众人渐渐散了,董盼也不由赧然了起来:“是不是……太吓着人了。”
苏默缓缓摇头:“这竖炉炼铁的法子,实际上古籍之中汉代就有了。我也听闻,福建等地也有小炉子在炼铁。只不过从来没有人敢去将炉子加的这么大,就连焦炭,其实也不是我首创,而是我听了我属下一名福建籍士兵说的。”
“我们能够占得便宜不外就是技术和设计都是胆大心细,还能将技术规范系统地整理、改进。”苏默看向董盼,道:“董盼,这个高炉继续研究,才两丈高算不得什么出奇的。重工业的发展,才是一个国家的嵴樑啊!”
董盼有些听不懂,却明白了苏默的鼓舞之意:“学长,我会努力的!”
苏默想了想,又道:“具体的工艺我会让苏氏财团的人过来出重金买下来,所有参与此项技术攻关的人都会给与重大奖励。同时,我也会登报刊文,表示高炉炼铁这一项技术使我们独有研发的,谁要是不问而取,那就是窃取文稿一样的犯罪!”
“至于董盼同学,我打算开办一座钢铁厂,将炼铁、炼钢的技术实用化。大概取名就是大华钢铁厂,给你半成的干股,你意如何?”苏默注视着董盼。
董盼挠挠头,这些是真的听不懂了:“都听学长的。”
苏默没有在多说:“走吧,去看看水力锻造机的成果!”
“关于锻造机,一开始我考虑的是用水力驱动的落锤。后来,我忽然想,能不能同样用水力驱动,制造槓桿锤……”
董盼继续和苏默说着新发明的事情,全然不自己已经为子孙打下了百万富翁的基业。
苏默而今不仅仅是书院的一名学生,同时还用闲暇时间将整个苏氏整理了一边,使其成为了一个产权明晰,分工明确的集团,从而彻底脱落了原先单纯的家族产业,变成了一个战斗力飞跃的高效组织。
为了这个组织的合法性,苏默甚至还专门拉着华言徽跑了一趟巡抚衙署。拉着一个亲王一个巡抚完成了大华苏氏集团的註册。对内一般称呼苏氏,对外则称呼大华集团,苏氏集团也成。
而今苏氏集团的主要产业是餐饮和纺织,一个是第三产业服务业,一个是轻工业。
当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来钱快。
轻纺工业更是只要有订单就刷刷刷捞钱的活儿。故而,苏氏眼下的现金流是十分巨大的。
于是,当苏默抽调了八十万两在长沙府西端一个叫涟源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大型钢铁厂,最后不到十年时间产值过千万两的时候,所有人无不惊嘆。
就算是在当时,凭空得了八十万两的百分之五,那也是四千两的巨额资产啊。更何况苏默还为之总共发放了过万两的奖赏。
当苏氏以八十万两的巨资投入建立了大华钢铁厂后,其余苏默以五万两建立了锻造厂,以十万两建立了军工厂就显得十分低调了。
不过,若是有人知道了军工厂的股份后,就要对这座小小的工场刮目相待了。
其中苏氏六成的股份自不待言,但其后诸如赢忠幼子赢常占了半成,华言徽占了一成。其后,仇天、卢象升、王轩、谢世晋、文思卿、沈云巧、顾诗晓、柳心蕊等等也占了股份,那就说明这个军工厂的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