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趣读小说网 > 老君门徒 > 转(7)

转(7)

热门推荐: 诡秘之主极品家丁绍宋盘龙
    道家故事道教女仙碧罗仙姑


    碧罗仙姑是道教的一位女仙。她的成道故事广为流传,在南方及港澳地区有一定的信仰。


    碧罗仙姑,姓黄名咏冰,字洁坤,陕西省西安府咸阳县人。她的父母到晚年六十岁时,身边还一直无子息,非常着急,并常去咸阳郊区的纯阳吕祖观祈祷求子,以继香火。其父母不分时日,一天也不间断地去吕祖观中祈求生儿育女,实是虔诚。终于感动天地,于清朝乾隆戊午年五月二十二日丑时,不孕而生一女孩,女孩生时即能语,双目有神,不哭反乐,甚是可爱,周围十八里乡亲颇感好奇,前往探访。乡亲看后,无不称奇。碧罗仙姑出生时,因其生辰八字中,火土大旺,五行缺水,故取名咏冰,以求阴阳平衡。咏冰生性刚毅,聪慧伶俐;六岁时,知书达礼,能文善武,朝廷多次派人想纳其入宫而不从。咏冰八岁能诗善画,能熟读诸子百家经典,过目不忘,无师自通,特别喜爱《道德经》《吕祖师全书》等,随手拣来,倒背如流。她每天闻鸡起舞,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琴棋书画,得心应手;从小深受父母信仰道教的熏陶,信仰道教吕祖先师。至十四岁时,已是出水芙蓉,清秀动人,身怀绝技。求婚者踏破门槛,甚至有朝廷大员,均被谢绝,咏冰执意不嫁,守身信道。十八岁时,父母不幸相继去世,独自一人无依无靠,寄住于她的姑母家,姑母家贫如洗,生活没有着落,无奈与一梁姓人家的公子为婚。咏冰勤劳善良,家里家外是一把好手,整理有条,邻里乡亲无不羡慕梁家娶了一个好媳妇。不幸有一天仙姑外出时,梁家发生了大火,全家都被烧死。仙姑悲痛欲绝,立志守节,终生不再婚嫁。守孝三年后,有谭姓大商人见其美如天仙,才学出众,欲纳其为妾,姑家想把她嫁出以换银两。仙姑不从,一日深夜跳墙逃脱。身无分文,一路乞讨,风餐露宿至湖南省衡阳地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为了生计,仙姑不得已在街头献艺,无奈世态苍伤,常常受辱,有恶霸纠缠,孤独一人,难敌恶霸,只好远走他乡,逃生求道。仙姑走到哪里都救助穷人,用乞来的食物供养无家可归者,惩恶扬善,名声大振。


    传说吕祖师知道了仙姑的情况,就开示当地净庆宫女道士慧明道长访道时携带仙姑回道观。仙姑回到道观后,不出庙门,闭门修炼,精研道教外丹黄白术及道教内丹养生秘诀。仙姑非常刻苦,查阅道教经典,深究道教义理之玄机,拜师证道,并亲自做试验,晨夕从不间断,十年如一日,终获成效。于乾隆乙酉年七月初八申时,大丹始告成功。


    仙姑深感吕祖先师的恩典,立志成道普度苍生。一日仙姑来到度师慧明道长前说:“弟子长久以来感恩沐浴培养,今天的成果是大师的恩泽,昨天吕祖恩师诏请为大罗剑仙,敬请首肯,日后定来相报。”仙姑行九拜大礼后,面向东方,端坐羽化,当时年仅二十八岁。羽化后,一股清烟直上云霄,天地开朗,雷声四作,天庭相迎。后人感仙姑的恩德,取其名为“仙姑”,玉皇大帝奉圣号为“度凡觉迷大罗剑仙碧罗仙师”。以悟世人。


    碧罗仙姑神态庄严,一身戎装打扮,金盔金甲,右手叉腰,左手抚器,其腰间还有一个“镖”字,甚是威武,保护众善男女,好似古代驰骋战场的女英雄。善男信女竞相朝拜。


    兰州金花仙姑显道迹金花自小“垂髫端洁、不茹荤腥”,常勤于捻线为务。时光穿梭、日月轮转、瞬间金花已是17岁的姑娘了,但她只顾一如继往地捻线,却不愿听别人说媒提亲之事。此事,可让父母没有为她少操心。因金花本人不同意提亲,多次说媒未成,无奈父母便强给金花定了一门亲事。


    出嫁那天,井儿街金家一清早就开始准备迎朋待客,忙里忙外,亮摆嫁妆,老老少少皆大欢喜,门庭好不热闹。而只有金花显得依然如常的平静、衣着如旧。家人曾多次催促叫她梳妆,可金花总是慢条斯理地对家人说,吉时还未到,再稍等一等。过一片刻,忽听门外传来有人在喊,说花轿快要到门口上了。就在这时,只见金花手持一根烧火棍,一手将自己捻好的线纥繨甩手抛到空中,随线纥挞出门而去,转眼不见了身影。家人和亲朋们见状皆惊得目瞪口呆,一时不知所措。一阵乱嚷后,金家遂派人分头寻找。


    金花的哥和几个家人看见拖在地上的一条线,便顺着线头尾随紧迫,沿途翻山越岭,爬沟渡河,一直赶到青石岭,终于遇到金花。见金花盘膝端坐在青石岭上,他们确不知金花正在调养神炁,修炼内功,便近前急不可待的大喊大嚷叫金花立即动身回家,可是叫嚷了好一阵子,金花却静坐在那里文丝未动。她哥与家人们心焦如焚,无计奈何,准备要强拉金花回家。正在这时金花对哥言道:我已出家,修仙了道,此事已定,请回家禀告父母,不用再勉强了。哥听金花说她要出家,当时气得哭笑不得,却没有别的办法。又一想,刁难一下金花,强带她回家就是了。便对金花说:你若能修成神仙,今天将手中的火棍cha到石头上长出叶子来,我们不再勉强你,你就修你的仙去吧!如果没有这样的能耐,乖乖地跟我们回去,免得父母常为你操心。金花闻听此言,便顺手把烧火棍cha进青石岭,不多时火棍上发出绿芽,变成了一株小松树,叶茂成荫。神奇般地变化,使几个家人一时不知对金花该表示敬仰喝彩好,还是抱怨拉回好呢!无奈之下,哥临行时,叫金花妹妹保重身体,安慰了几句,只好怏怏而回。回到家里,把经过叙说之后,父母闻听心疼女儿过甚,又责怪儿子没有领回金花。金花的哥又二次赴青石岭,却再五金花的身影。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青石岭叫作“神树岭”。


    金花在青石岭歇脚之后,又起程沿着一条大山梁走去,直通吧瞇山峰,此峰岩上有洞,便在洞里静修。金花至此,她抬头望天,万里碧空;回首看家,见山下烟云茫茫,突然不由得心头一酸,眼泪洒落在地上,泪滴处遂变成一眼清泉。后人把这眼泉叫吧瞇池,池水清澈见底,朝山敬神的人们取池水饮用,据说可保安康。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四月初八日,金花在吧瞇山石洞坐化登真,仙迹在当地民间广为传颂。另据传说,自金花了道之后,此山上满山野长出吧瞇(野生谷类),从前当地若遭旱灾庄稼欠收时,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收割吧瞇。当地百姓们相传吧瞇是仙姑赐给父老乡亲度年荒充饥的。从此以后,人们就称此山为“吧瞇山”。


    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永靖神树岭、吧瞇山,兰州井儿街相继建造了金花祠,人们对金花的信仰至诚,随着时代的推移,当地信民尊称金花为娘娘,又称金花仙姑。仙姑每年要回井儿街转娘家,从吧瞇山起轿,途径神树岭歇息一站,然后来到兰州井儿街。期间,沿途焚香叩拜者数日不散。这种民间信奉活动保持了数百年仍在延续。


    现在,神树岭金花仙姑庙重建恢复,与吧瞇山、兰州许多金花仙姑庙一样,每逢四月初八日,七月初七日,信徒朝拜云集,香火旺盛。


    金怀怀的异遇金怀怀,又传说姓王,名清楚,明代云南阿口迷州人。生于明太祖洪武九年八月十五日。三岁丧父,九岁时母亲又逝世,清楚跟姐姐过活。长大后勇力过人,阿口迷州发生民变,他挟着姐姐挥刀从乱军中冲出,投奔官府。官赞许他的勇敢,让他担任先锋,一交战便歼灭乱军的首领,捉住敌方主帅阿虎香,阿口迷州才得安宁。回家路上得知姐姐生病,清楚十分焦急,想要访求灵药。听传闻说五老山有异人,便进了山,谁知却迷了路。只见小径很多,又都曲折迂回,走进去再辨不清来路,于是爬到山顶上探望路径,却失足跌下山崖,幸而没有损伤。爬起身寻觅到一条小路,攀上去,见到一个山洞,望去似可以沿洞爬上山巅,便进入了山洞。


    在山洞中走了有一里路左右,侧面又露出个大洞,听到里边有笑语声。这时太阳已下山,他肚子饿极了,就循着笑语声寻去。走了约四五里,见有两位老人正对酌饮酒。他们见到金怀怀,都站起身来让他坐下喝酒,又拿出一只拳头大的橘子,擘开分食,金怀怀吃下橘子,顿觉饥渴立刻消失了。洞中当有其他物件,只有当中安置一座炉子,碧色的火焰闪烁不定。其中一位老人说:“你想出去吗?等火焰灭了,就送你出去。”金点点头,于是便坐下来等火焰熄灭。第二天,焰灭了,另一个老人又端来一盂水,水面波纹旋转不定。老人说:“待水面定下不动,便和你一起出去。”一会儿水定了,清彻如镜,老人高兴地说:“可以了。”取出一根杖跨骑在上边,招呼金也照办,又让他闭上眼睛,还嘱咐他:“假如听到耳边有声响,切记不要理睬。”说完话,只听耳边飒飒地刮起风来,越来越响,金不敢睁眼探看。一会儿工夫,风声突然消失,金张眼一瞧,老人已没了踪影,举目四望,周围是青青的竹林。寻路走了一里左右,见到一座道庵写着“云巢”,进内一问,方知不是云南故地,却是浙江湖州的金盖山,时间则已是清顺治十五年了。到这时候,金方大彻大悟,便留在云巢庵为道士,担柴挑水,干了十七年,才返回云南。到了阿口迷州找老家,已无法辨认了。


    此后,金怀怀又反复在金盖山、武当山及鸡足山云游访道。先在鸡足山寻访到鸡足道人,得传授拜斗法。接着又出山云游四川,正好李泥丸真人住在成都青羊宫,传授给他冶炼金银的方术,这才得了正果,游行天下,没有障碍。乾隆三十三年以后,还有人见过他的踪迹。


    药王孙思邈在洪洞的传说药王:


    我国隋唐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历代皇帝封为药王。在他102年的生涯中,单在洪洞就度过了63个春秋。在槐乡大地,不但保存有药王庙、药王墓碑等极其珍贵的文物古迹,而且还流传着很多动人的故事与传说。


    孙思邈,京兆府华原县人(今陕西省耀县东南孟家源村),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农历四月二十日。他自幼聪明伶俐、智慧超人。7岁开始读书,有“日诵千言,过目成诵”的天才。少年时代,他大病一场。由于家乡缺医少药,使他病魔缠身,久不能愈。这次患病,他痛苦万分,感受颇深,从此决心改学医道,立志治病救人。当时,正是隋朝的鼎盛时期,隋文帝统一了全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为孙思邈专心致志地研究医学、经史和百家学术,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到了隋文帝仁寿元年,孙思邈20岁,风华正茂,医道学成。


    孙思邈医术高明,誉满天下。隋文帝召他出任“国子监博士”。孙思邈不慕高官厚禄,假称有病谢绝,拒辞不赴。此后,他继续隐姓埋名,钻研医学,遍游天下,为百姓解除疾病痛苦。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孙思邈由京兆府北渡黄河,来到洪洞,隐居于洪洞城南的南坂里村,继续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百姓治病。凡是来看病没有钱的病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住房,给远道而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是三更半夜,还是天气恶劣,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赶去救治。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隋军失利,退至介休。隋将宋金刚帐下有一员名叫尉迟恭的大将,作战英勇异常,在一次战役中,尉迟恭追赶李世民一天一夜,马不停蹄的跑了300多里。李世民途中遇到接应,才将尉迟恭杀退。李世民率军在洪洞南坂一带休整。李世民由于连日劳累,突然吐血不止。众多将士也身负重伤。唐军上下,惶恐不安。孙思邈闻知,入帐求见,自称能治好李世民的病。一剂药下,过了两个时辰,李世民顿觉痊愈。好多将士的伤势,在孙思邈的精心治疗下也很快康复。李世民重振雄风率军北上,一举歼灭隋军的残余部队。


    李世民对孙思邈感激万分,并欲封孙为“谏议大夫”。孙思邈婉言谢绝,说道:“公乃天生圣人,以拯民于水火之中。我的医术,也只是从民之命,济百姓之望,并非自己的功劳。”李世民无奈,在率军北上前,封孙为“安乐真人”。自此,南坂村即改名为南坂安乐村。


    孙思邈在洪洞南坂安乐村一带,继续为百姓治病。他的医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并研究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就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孙思邈。那时,洪洞东西两山的老百性,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了,感到奇怪,便找到孙思邈诊治。孙思邈潜心研究发现,患这种病的人都是贫穷家。穷苦百姓,不得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洪洞东西两山的飞禽走兽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同时,在当地也有几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发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他想,为啥穷人得的是夜盲症,而富人得的是脚气病呢?这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蛋肉,而穷人吃五谷杂粮。他仔细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麦麸,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麦麸这些物质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是灵验。不到半年,周围几家富人的脚气都陆续治好了。


    孙思邈不仅钻研医术,而且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他走遍附近的名山大川,还北上到五台山采药。他每次采药回来,都要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孙思邈在山地采集药材过程中,随时随地给老百姓看病治疗,为山区的百姓解疾病痛苦。久住山区的人,很容易得大脖子病,脖子前面长出一个大瘤子来。孙思邈想:人们常说,吃心补心,吃肝补肝,能不能用羊靥治疗大脖子病呢?他试治了几个病人,果然见效。


    一次,一个腿疼的病人前来就诊,孙思邈便给他针灸。他按照传统的疗法,扎了几针,都未能止疼。他想,难道除了古人发现的365个xue位之外,再没有别的xue位了吗?他认真仔细地寻找新的xue位,一面用大拇指轻轻按掐,一面问病人按掐的部位是不是疼?病人一直都摇头。当孙思邈手指按掐住一个新的部位时,病人立即感到腿疼的症状减轻了好多。孙思邈就在这一点扎了一针,病人的腿立刻不疼了。这种随疼点而定的xue位,叫做“阿是xue”,又名“天应xue”或“不定xue”。这是孙思邈对针灸学的一大贡献。


    孙思邈来到洪洞地区后,30年来,在治疗疾病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他还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分析药性,收集方药,在他70岁时(公元652年),写成《备急千金要方》一书。全书共30卷,232门,方论5300余首,记载了800多种药物的药性及功效。其书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妇科和儿科方面,也有许多独创。


    孙思邈在行医道德品质方面,也是一位杰出的典范。他经常教导跟随他学医的徒弟们,做一名医生,一定要有高尚的人格,刻苦钻研的精神和极其强烈的责任感。他在编著《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综述做一名医生,一定要做到“十要”。一要热爱祖国传统的医学;二要对医术钻研,精益求精;三在看病时,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认真诊断,细心治疗,千万不能粗心大意和漠不关心;四要在行医过程中,不为名,不图利;五要在看病时,不要考虑个人得失,不要怕担风险,负责任全力救治病人;六要加强责任感,诊治无差错;七要求医生不要和病家谈与诊治病情无关的话语,以免影响病人的治疗和身心健康;八要对患者一视同仁;九要切勿骄傲,自高自大,不要因偶然治愈一病,就目中无人;十要为人正直,光明磊落,真诚待人,团结同道。


    孙思邈在洪洞编写的这部《备急千金要方》医书,突破了长期以来,医必《黄帝内经》和药必《神农本草》的旧框框。这部被后世誉为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精辟而丰富,包括了做一名医生必须具备的各种医学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四孙思邈从71岁(公元652年)到整整100岁(公元681年)时,他在洪洞又把这30年在治病时所积累的验方,编成第二部医书《千金翼方》,为《备急千金要方》作了补充。除这两部医学专著外,还著有《摄生论》、《福寿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摄养枕中方》等书。孙思邈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病逝于洪洞县大坂村(今洪洞县淹底乡孙张村)家中。相传,该村孙姓大部为孙思邈之后裔。据《洪洞县地名录》载:“孙张村位于淹底乡西北部。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即此村人。唐太宗负伤后,由孙思邈医治痊愈,后封为药王,建药王庙于村西,现碑石俱存。该村初名大坂,后因张姓较多,依孙思邈、张姓,故名孙张村.药王孙思邈虽然仙逝,但其功德永存人间。400年后宋徽宗(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追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到了元代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公元1367年),由道士贾奇主持,在当年孙思邈救治唐太宗李世民的原地旧址——洪洞县南安乐坂村,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药王庙,名日孙真人庙。《洪洞县志》载:“孙真人庙,在县南安乐坂,内塑神医孙思邈像,元至正年间,里人贾奇建。”


    孙真人庙,山门座东朝西。山门重楼叠阁,万椽相接。山门两旁有2层的钟鼓楼各一座。庙内有献殿、正殿、寝殿3座大殿。正殿塑有孙思邈的坐像。庙内除建有道人住宿房舍外,还有关帝庙、将军殿、会仙阁、李公祠、马王庙、菩萨庙、子孙娘娘庙、城隍庙、土地庙、财神庙、汗暑庙等,共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在全国成千上万的药王庙中可谓首屈一指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诡秘之主 极品家丁 绍宋 盘龙 九鼎记 九重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