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另一种传说《独异志》是: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以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在中国神话中,她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
除此之外,女娲还创造了瑟这样乐器。另外,女娲在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一说女娲后来升天,由白螭和腾蛇保护著去了天宫。
在中国南部的苗族等民族尊其为大神,并建有庙宇供奉。
生殖崇拜是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伏羲女娲名字本身,就是日月的意思。远古人以日为父,以月为母,因“伏”与“父”,“娲”与“母”古音相近,故称‘父羲母娲’。就女娲“造人”之说,只不过是女娲进行的一场“用黄泥捏人”的原始雕塑游戏。它说明上古人当时还没有认识到男女只有交配才能进行生育,对人类的生育蒙上一层神化天生心理。因此,后代人建庙供奉女娲娘娘,都是祈求生男育女传宗接代愿望。此外,女娲还有“始作笙簧”,制订近亲不宜相婚配,为古代婚礼乐奠定基础。今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每年春三月三,男子吹笙簧向女子求爱的习俗。
至于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和“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立极”,等法力之说,传说昔者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头触不周山,于是“天柱折,地维绝”女娲娘娘就炼了五色石补天,斩断鳌足作天柱。这无非是神话,以此歌颂中国上古这尊女神的神功神力是了。但不管怎么说,女娲娘娘仍被后人尊为“古之圣神,化万物者也。”“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至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重万物。”
伏羲:伏羲或庖牺(史记中称伏牺)又称太昊。传说乃人类始祖,人类由他和女娲兄妹通婚而生。传说他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太昊伏羲定都于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八卦演生易经。为中国占卜之始。通过某指定媒介(如艾草龟纹)以求神意。近代之求签或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版。
伏羲,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太平御览·诗含神雾》记载:在一个极乐的国土”华胥氏之国”中有位姑娘,一天,她来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玩耍,偶然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就踩到这个巨大的脚印上,结果竟象有了什么感应,便这样怀了孕,不久生了一个儿子,人首蛇身,取名宓牺(即伏羲)。由于伏羲的降生是其母踩了雷泽中的”大迹”而受孕的结果,因此,先人们认为他是”雷神”之子,遂推其为人民的君主,百王的首领。
伏羲的历史功绩巨大,就医药方面来说,是伏羲创造了八卦和九针。《易传》说:在远古时代,是包牺氏统治天下,他经常仰头观天象,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俯身察地形,考查山川泽壑走向。又观鸟兽动物皮毛的纹采和生长在大地上的各类植物各得其宜的情况,近从己身取象,远从器物取象,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创造八卦,用来通晓万事万物变化的性质,用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形状。《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千余年来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燧人:燧人(燧人氏)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有说法他为三皇之一。
《韩非子·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祝融:又名祝和祝诵、重黎(简称黎)。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
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祝融氏是黄帝后世子孙。《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
帝喾时代,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乃以庚寅日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火正。吴回死,陆终嗣。陆终有子六人,第四子名求言,西周时为郐国。
重喾封功食邑于新郑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郑,祝融之墟也。”春秋时的郑国,是祝融族原来居住过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国语·周语上》说:“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嵩山。可见,在夏族开始兴盛的阶段,祝融族有一部份还在嵩山一带居住。嵩山与新郑同为郑国疆域,基本上属于一个地区。
罗泌《路史》卷八说:“〔祝诵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
祝融因功状昭显,食邑于新郑,故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郑县志》特为祝融作《封建表》另外,三国时南蛮王孟获之妻亦叫祝融,相传是火神祝融之后裔。
共工:共工氏,中国上古传说中人物。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辉县。
共工怒触不周山颛顼世系属黄帝,因此共工氏与颛顼由于农业方面的不同观点引发的帝位之争,也便可算作炎黄之战的继续。
颛顼不赞成共工氏在农业方面的做法。颛顼认为,他是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以如果按照共工氏的做法实施会惹怒上天为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共工氏力气上比颛顼要强,但他却不如颛顼有智谋。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鼓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相信颛顼,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虽然共工氏没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驾起飞龙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一声巨响后,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
共工氏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黄帝: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中国七大古都确认机构)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郑州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info好看的小说)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农历二月初二(参见二月二)。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另一个传说是在公元前四千八百五十六年前,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时的“哇哇”哭啼声。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发明指南车,造舟车弓矢;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今日在陕西省的桥山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他们分别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中的“颛顼帝”。
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尊嫘祖“先蚕”(即始蚕之神)。《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萝以供衣服。”
炎帝: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得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
神农氏(有说为神农后人),姜姓,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是中国传说时代(或称上古时代),约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陕西、湖北一带姜氏族部落的共主,出生于烈山(今湖北省厉山镇),所以炎帝之后又称烈山氏。
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神农氏即炎帝,与黄帝为兄弟。
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甚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
中国民间尊称神农氏为“五谷祖”,因他在古代时,采选五谷种籽,始制耒耜,教先民种植五谷,民以食为天,故崇拜他为“五谷祖”。每年四月廿六日,是“五谷祖”诞辰,农民备以丰盛的五谷三牲果品,虔诚祭拜。
据史书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日任姒,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起于烈山,又称烈山氏。在位时尝百药以疗疾病,立市廛以通货财,初都陈,又徙鲁,立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神农氏可称是我国上古先民中的先知先觉者,在古荒山川大泽,“始教耕”,还以“诸鞭鞭百药,尽知其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治百疾。”大胆探索尝试五谷百药,为民生殖治疾,立市廛以通百货。由于他“有功烈于民”,后人才尊称他为“开天炎帝”,“五谷先帝”,“药王大帝”,“粟母王”“田祖”等尊号。立庙天下,塑其尊像,万代祭祀。
据史记载:古时在祭礼神农氏时,答作“蜡祭”,也称“八蜡之祭”,或称“大蜡”。因古时民享万物,认为乃神为之,故田事告成,天子于每年十月必大祭万物,所祭皆与农事有关。据礼记谓八蜡:“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按:先啬指神农,司啬指后稷,农指古之田地,邮为田间芦舍,表为田间道路,为田疆界,猫虎指田鼠野兽,坊即堤防,水庸指沟渠,昆虫指蝗螟等虫害,其祭之目的,祝其不为灾害也。
在民间传说中,说神农氏教先民耕种五谷,使古代“民享万物”后,先民开始懒惰起来,不耕不耜,随种随收随食,山川大地,一派荒野,到处惰人作歹。神农氏发恼火了,就将百草籽撒埋下一丈深的地层里,他说:谁锄土种谷生谷,谁不锄土地即生草,叫惰者饿死。就神农氏这么一说,天下农民才“勤耕力作”起来。
有关炎帝的传说:姜氏族为西戎族一支,原为游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进入中原。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著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据说因“炎帝欲侵淩诸侯”,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此次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阪泉,今京郊延庆境内的阪泉村)。面对著统领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以胜利的姿态结束了这场战争。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大战一场在所难免。蚩尤带领著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所谓涿鹿中原,源出于此。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则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少昊:少昊,亦作少嗥。五帝之一,黄帝之子。
少昊陵,山东省曲阜市城东五帝之一.少昊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方天神。他的父亲是太白金星,他的母亲是天山的仙女皇娥。少吴,己姓,名挚,号金天氏。又称“朱帝”、“白帝”、“西皇”、“穷桑氏”,在位84年,寿百岁崩,被后人尊为祖先神帝。少吴之所以被成为“穷桑氏”,是因为少吴的母亲在天上织布,在筋疲力尽的时候,常常到西海之滨的一颗大桑树下休憩玩耍。也正是在这棵树下面,她认识了太白金星。关于二人的相遇,这里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呢。
聪明美丽的皇娥每天在天宫中用五颜六色的彩丝织布,常常到深夜也不知疲倦。有时为了轻松一下,她便乘着木筏,荡漾在浩瀚的银河中自娱自乐。
有一天,皇娥又乘木筏,沿着银河溯流而上,最后来到西海边的穷桑树下,把木筏停下。此树高达万丈,根深叶茂,花繁枝茂。叶子是红的,果实是紫色的。据说,这棵树一万年才结一次果实,吃了这种果实,寿命比天还高。
当皇娥正在穷桑树下浮想联翩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从天上徐徐而降。她好奇地打量着小伙子,见小伙子面如满月,眼如晨星,浑身上下隐隐发着光亮,十分潇洒,禁不住看得呆了。小伙子潇洒地来到皇娥跟前,深施一礼,道:“皇娥仙女你好!我是白帝的儿子,愿和你交个朋友。”
皇娥惊奇地道:“啊,你就是启明星?也叫金星?原来就是你呀!我常常坐在这里,仰望东方天空的启明星,心里说,这颗星多亮、多美、多勤快啊,每天都把白天带给人间。她说到这里,耳热心跳,连忙收住话头,羞红了脸。
启明星的脸微微一红,动情地说:“我也是这样!我升到天空时,常常第一眼就看到你,·觉得你太美丽了。我向别的星星一打听,才知道你就是心灵手巧的皇娥。你织的七彩锦和你自己一样美。我每天夜里都听到你的织布声,悦耳动听的声音使我夜不能寐。每日早上,我都盼你出现在银河边。
启明星一口气敞露了心扉,发觉自已太激动了,连忙收住了话头,红着脸不好意思的看着皇娥。皇娥害羞地低下了头,双手拂弄着垂下的黑发,掩饰着心房的狂跳。启明星微笑着,将手一伸,召来了一把银光闪闪的琴。他双手抱琴,依着穷桑树,弹奏出美妙的乐曲。皇娥立刻被这琴声给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跟着启明星的乐曲轻轻地唱起了歌。启明星的琴声在情切切地向皇娥倾吐着爱慕之意,皇娥的歌声也在绵绵地向启明星诉说着倾慕之情。歌声、琴音婉转悠扬,吸引着鱼儿成群结队地浮游在水面上,激动得花儿竞相开放。凤凰飞来了,在空中翩翩起舞。百灵鸟飞来了,放开歌喉为皇娥和启明星伴唱。他们的心越贴越近,双双走上了木筏,并用桂树的树条做筏桅,用芳香的熏草拴在桂树树头上当做旌旗,还刻了一只叫玉鸠的鸟,摆放在桅顶,以辨别方向。
木筏在银河里飘荡。皇娥伴着悠扬缠绵的琴声,情不自禁地吟唱。美妙的琴声和优美的歌声融为一体。皇娥和启明星依偎在一起,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中。鱼儿撒欢追逐在木筏旁边,凤凰在幸福情侣的欢笑中飞翔。皇娥和启明星就这样尽兴地漂游着,不久,他们的爱情结晶——儿子少昊诞生了。
在少昊诞生的时候,天空有五只凤凰,颜色各异,是按五方的颜色红、黄、青、白、玄而生成的,飞落在少昊氏的院里,因此他又称为凤鸟氏。少昊开始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的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来,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曲阜,并以所辖部族以鸟为名,有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少昊在父母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禀赋和超凡的本领。少昊长大后,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他先在东海之滨建立一个国家,并且建立了一套奇异的制度:以各种各样的鸟儿作为文物百官。具体的分工则是根据不同鸟类的特点来进行。凤凰总管百鸟,然后再有燕子掌管春天,伯劳掌管夏天,鹦雀掌管夏天,锦鸡掌管冬天。除此之外,他又派了五种鸟来管理日常事务。孝顺的鹁鸪掌管教育,凶猛的鸷鸟掌管军事,公平的布谷掌管建筑,威严的雄鹰掌管法律,善辩的斑鸠掌管言论。另外有九种扈鸟掌管农业,使人民不至于淫佚放荡。五种野鸡分别掌管木工、漆工、陶工、染工、皮工等五个工种,一句话,各种各样的鸟儿都鸟尽其材,物尽其用,各司其职,协调活动。因此,一到开会的时间,百鸟齐鸣,一时间,莺歌燕语,嘈嘈杂杂。有轻盈灵巧的麻雀,有五彩斑斓的凤凰,有普普通通的喜鹊,也有引人注目的孔雀。而一国之君少昊就根据诸鸟的汇报,来论功行赏,论过行罚,一切都显得那么井井有条。百鸟们无不感激少吴的慈爱和德政,无不佩服少昊的智能和才华。
少昊见百鸟之国到处呈现繁荣向上的景象,十分欣慰。他为了百鸟之国更加兴旺发达,便请来年幼聪敏、很有才干的侄儿颛顼帮助料理朝政。颛顼不负众望,干得很出色,深得叔父的赏识。少昊见侄子常常累得嫩脸上挂着汗珠,于心不忍,就将父亲传下来的那张琴搬出来,手把手教颛顼弹奏,以便使侄子提神和娱乐。
颛顼聪慧好学,很快就成为抚琴高手。他的精湛琴艺,赢得了百鸟的齐声喝彩,自然而然地超过了叔父少吴。几年后,颛顼长大成人,便要回到自己的国家,最后他成为了北方的天帝。颛顼一离开,少昊便觉得空荡荡的,心里别提有多寂寞了。每当看到那琴,只能给他增添思念和烦恼。他觉得物在人已去,离愁难消。于是,他便拿起琴扔进了东海。从此,每当更深夜静、月朗星稀的时候,那平静的海面便飘荡着婉转悠扬、凄凄切切的琴声,让人流连忘返,惊叹不已。
少昊有好几个儿子,他的这些后代的外貌、性格、品德、才能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一个名字叫重。他有着人的面孔,鸟的身体,而且更令人惊讶的是,重的脸是四四方方的,经常穿着白色的衣服。出行的时候,驾驭着两条飞龙。由于他的非凡才干,所以受到东方天帝伏羲的器重和垂青,成为神话中的木神,和伏羲共同掌管着春天,人们一般称之为句芒。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繁花似锦,莺歌燕舞,小草偷偷地探出头,树木也轻轻地伸伸腰,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鸭子也在河水里嬉戏,整个世界都是一派生机盎然、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到处是欢歌笑语,到处是歌舞升平。木神就拿着一个圆规一样的东西,掌管着此时的大地万物的生命。圆规是他的权利的象征,人们叫他句芒,就包含着弯弯曲曲的意思,和春天草木初生时刻的弯曲柔软的样子很相近。句芒还兼任着生命之神,如果某人多行善事,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句芒就会给他增加寿命。
少昊的另一个儿子该。该有着老虎的爪子,人的脸,浑身到处都是白毛。他是父亲少昊的部下,人们一般叫他蓐收,他就是神话中的金神,和父亲少昊一起共同掌管着西方一万二千里的地方。他们分工负责,少昊的工作是查看夕阳反射到东边的光辉是否正常,该的工作和父亲大同小异,就是查看太阳落山的时候,西边的霞光是否正常。除此之外,蓐收还掌管着天上的刑罚,如果有人做了坏事,危害了国家的利益,他就会对此人进行惩罚,轻则减少寿命,重则剥夺生命,和他的哥哥句芒的工作恰恰相反。
他还有一个儿子穷奇,长相有一点像老虎,肋下有一对翅膀,能够在天空自由的翱翔。而且他有一个奇异的本领,就是能够听懂天下各地的语言。他是个颠倒黑白、是非不分的家伙,而且喜欢恶作剧,比如,他看见两个人打架,就把正直有理的哪个人吃掉,而让凶恶闹事的无赖逍遥法外。不过,他有时候,也做好事,比如每年十二月初八,他和他的伙伴们就到处寻找吃人的害虫,把他们赶跑或吃掉。
他还有一个儿子般,发明了弓和箭,使得人们战胜野兽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另外一个叫做倍伐的儿子,被贬到南方,作了缗渊的主神。少昊的一个后代昧,担任水官,被称为玄冥师。昧的儿子台骀,因为治水有功,被封在汾川。此外,帝尧时候帮助尧治理国家的皋陶,大禹时候帮助大禹治理洪水的伯益,都是少昊的子孙。他的后代中,有一个在遥远的北方的“一目国”,这里的人只有一只眼睛,长在脸的中间部位,也是十分的神奇。
少昊在位期间,因修太昊之法,故称少昊。设工正、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首领的职务。
颛顼:颛顼(拼音zhuānxu),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传说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己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儿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帝喾:帝喾,中国上古历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之孙,颛顼是其伯父。
帝喾十五而佐颛顼,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得颛顼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许多古文献认为帝俊就是帝喾。《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帝俊有中容、晏龙、黑齿、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传说帝喾元妃姜原生弃,即后稷,为周之始祖;次妃简狄生契,为商之始祖;次妃庆都生放勋;次妃常仪生挚。帝挚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
孔子认为帝喾“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抚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之义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动也时,其服也哀”。曹植作《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尧:尧,名放勋,又称陶唐氏,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传位於挚,就是帝挚;帝挚不善,而让位於放勋,也就是尧。尧在位时,他的仁德使百姓爱戴,万国敬服。尧的都城在山西南部。《尚书·尧典》记载:尧命羲氏、和氏观察天象,授时於百姓;委派禹的父亲鲧治水,可惜不成功;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暴虐凶恶,没有传位给丹朱;后来因为舜的德行而传位与他。
舜: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舜是否有其人史学家们争论不清。一般认为舜的时代中华文明开始进入农耕的时代,并是道德观的开始。传说舜受尧传位,自己则传位于禹。作家柏杨的观点认为:舜得王位并非由尧禅让,而是篡权,“除四凶,举十六相”培养自己的羽翼,架空尧的权力。而后由禹重蹈覆辙,所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实际情况可能是被禹流放死于途中,因为中国的上古时代江南地区仍属蛮荒之地,舜已是高龄的老人,到蛮荒之地”巡狩”不符合逻辑。以下引用周时的一些关于舜的记载: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墨子: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管子: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
司马迁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但《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治所在今蒲州镇。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今地不详,一说即今永济县境内的中条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旧说即山东济阴境内的古雷夏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地不详)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地不详)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又传说是舜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而无天子之号。与此二说差异甚大的一个传说是,舜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而,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
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本世纪初,疑古学派认为,尧舜禹的传说出现较晚,而尧舜更晚于禹,故其传说为后人编造,其人纯属子虚乌有。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尧舜禹禅让的故事,确实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虽为传说,但自有其历史价值。有的学者特别指出,舜任命“八元”、“八恺”和皋陶等人,各有执掌,反映出部落联盟议事会已经开始蜕变为贵族的议事机构。说明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舜的传说,有助于我们认识原始社会瓦解时期历史发展的线索。
上古时期其他相关人物
夸父:夸父,神话人物,《山海经》中所载的巨人男子,立志追赶太阳,终未及,渴死。《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士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后有成语“夸父追日”。
夸父的传说同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icarus)相似,后者飞地离太阳太近,被太阳融化了腊做的翅膀,掉进爱琴海淹死了。
仓颉:仓颉是中国古代传说人物,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发明者。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禹:禹,姓姒,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又名文命。相传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是鲧的儿子。禹原来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治水无功,舜命禹接续父亲的事业。禹劳身焦思13年,三过家门不入,后以疏导的办法治水成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相传他曾经铸造九鼎。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仍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他的儿子启将伯益杀害,自称王,建立中国的君主世袭制度,禅让制被废除。
蚩尤:蚩尤,中国传说中上古东方(另一说南方)九黎族的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另一说七十二人),骁勇善战,势力强大。后在部落战争时,在涿鹿之战中被黄帝率领的部落联盟击败,一说被杀。因蚩尤做五兵一词,传统上蚩尤被当作兵器之神(兵主)受到崇拜。
根据现在苗族民俗来看,上古时代蚩尤所领导的九黎族极有可能是苗族的祖先。苗民传说其民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在一场战役中被华夏民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等地区。
刑天:刑天是山海经里提到的一位无头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之后,刑天便跟随在炎帝身边,定居在南方。当时,蚩尤起兵复仇,却被黄帝铲平,因而身首异处,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单挑独斗。最后刑天不敌,被黄帝斩去头颅。而没了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为没了头颅,所以他只能永远的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永远的战斗。后人诗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后羿:羿或后羿是传说中夏代部落东夷族有穷氏首领,擅长射箭,推翻夏代统治,不久因不善治理,被伯明氏寒浞所杀。后羿也是传说中尧时的一位壮士。这两人常常被混淆。不竟他们都是传说人物,至今未能确定他们两人的关系。
传说尧时,十日并出,百草枯,毒蛇猛兽为害,后羿射去九日,为民除害。一说射日者名平羿,夏时的后羿为有穷氏国君,因善于射箭,自比平羿,而名后羿.〔开劈演义〕
嫦娥:嫦娥或姮娥在中国神话中是后羿之妻,偷吃后羿从西王母处盗得的不死药,奔月。一说奔月后居住於广寒宫,另有玉兔和吴刚陪伴。一说嫦娥是玉皇大帝的情人.在道教中,嫦娥作为月神是道教神灵之一,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