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趣读小说网 > 重生:掠夺词条,宋徽宗是我爹 > 第3章 我许你一个好前程

第3章 我许你一个好前程

热门推荐: 诡秘之主极品家丁绍宋盘龙
    “你就是赵元?”


    兵部尚书孙傅走过来,上下打量着他,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诧。


    赵元心头一紧,迅速在脑海中翻找着关于孙傅的记忆碎片。


    恭敬答道:“正是在下,不知大人有何吩咐?”


    兵部尚书孙傅主持京城防务,是一位既无能又无用的忠臣。


    他是海州人,进士及第后历任秘书省正字、御史、礼部员外郎,看这份履历感觉走的是通往执政的标准路线。


    因与当道不合,一度被迁为中书舍人。


    由于他抨击朝廷对高丽入贡使者的厚待纵容是劳民伤财,被贬到蕲州安置。


    直到钦宗受禅后才将他进位为兵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长成为大宋军事决策层的重要一员。


    宋钦宗是要以破格任用宋徽宗在位时不得志的官员的方式,来构建朝臣班底。


    不过新皇帝将既没有基层州县经历,又对兵事一无所知的孙傅,提拔到如此关键的岗位,显得极其儿戏。


    在金人入侵迫在眉睫的时候,这样的人事安排就更是荒唐了。


    有感于钦宗的知遇之恩,孙傅的工作态度无疑是积极的,也急于展示自己的军事才华与能力。


    金军二次围城后,孙傅亲冒矢石、日夜登城主持防务,不停地巡视城防设施、鼓舞守军士气,表现得兢兢业业。


    作为一个标准的文臣,能力也仅限于此了。


    他提不出什么具体的解围之策,也对军事战略毫无见解,居然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虚幻之事上。


    “你家中可有亲属在朝中任职?”孙傅突然问出这样一句话来。


    “小人自幼在太原长大,与爹爹失散多年,姐姐病逝,家中暂无人在朝中任职。”


    这宋朝习俗,称母为“姐姐”,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这一称呼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说文解字》中解释“姐”为蜀地对母亲称呼。


    到了宋代,这一称呼在宫廷和民间都有使用。


    孙傅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郭中郎,向我推荐你,认为你是可造之才,朝廷危难之际,可愿为朝廷出力。”


    赵元一愣,穿越过来,一点都没有影响历史的发展?


    这就要被人赏识了!


    宋朝,忠武郎是武散官中的忠武将军,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职位。


    这时候岳飞在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才被提升为诚信郎、成忠郎、秉义郎等官职。


    神棍郭京这么快就和岳武穆平级了?虽然他没有实权。


    赵元看着周围禁军明晃晃的刀剑,义正言辞的说道。


    “ 粉骨碎身浑不怕!小人愿意为我大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面对着大宋的高级知识分子,赵元忍不住拽了一下文,显摆一下自己作为穿越人士的文化素养。


    “ 粉骨碎身浑不怕,好词啊!”


    孙傅有些吃惊的望着他,没想到眼前的武官还能吟诗。


    “这首词可是有其他三句?”


    “孙大人,这是个士兵而已,怎么可能会作诗。”


    孙傅旁边一个文官不屑的说道。


    “我看也是,不然让他现在做一手也行。”


    另一个文官附和道。


    他们是负责监管城门禁卫军的文官,看到孙傅到来,特意过来打招呼。


    此时这名文官幸灾乐祸的看着赵元。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不破金贼誓不还。


    他又小声嘀咕了一句“明,于谦。”


    心里暗暗想道,对不起了于大爷,你这最后一句太不应景了,我给你改一改。


    “最后一句,可是做了更改?”


    孙傅神色怪异的问了一下,其他三句都挺好,这最后一句是个什么鬼?


    “大人明见,最后一句应是要留清白在人间,为了贴合我现在的心情,略作更改。”


    赵元谦虚的说道。


    孙傅突然激动的拍着大腿,兴奋异常。


    赵元目瞪口呆的看着兵部尚书孙傅,一脸的迷茫,就是说几句词,至于激动成这样吗?


    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嘛!


    孙傅用炙热的眼神看着赵元。


    “你可是读过书?”


    “小人六岁读书,今年19岁,已经读书13载。”


    赵元低着头自己数着自己的手指头算到,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1年,直到穿越,整整13年,一年不多,一年不少。


    坏了,他知道孙傅为何这么激动了,唐宋元明清,中间差着几百年呢。


    这时候还没有于谦呢,完了,完了。


    自唐代以来,就有诗赋取士的传统,也就是说只要你作诗做的好,就可以当官。


    靖康之难后,宋朝的科举制度才经历了一些变化。


    高宗君臣在流亡逃难途中开始认真思考北宋灭亡的原因,并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这才取消了诗赋取士。


    赵元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闲着没事拽什么文,逃跑计划难度又增加了。


    孙傅见状,面色一沉,语气也变得严厉起来:“既读过书,为何不投身科举,反而在军中效力?”


    此言一出,周围禁军将士纷纷戒备,刀剑出鞘,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赵元心头一震,知道如果回答不好,就要脑袋搬家了。


    在宋代,文官地位高于武将,社会普遍重视文官而轻视武将。?


    这种重文轻武的现象在宋代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文官和武将的地位、待遇以及升迁机会等方面?。


    宋代重文轻武的原因主要源于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通过解除武将的兵权来防止武将谋反,从而奠定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基础。


    赵匡胤担心武将拥兵自重,因此通过解除武将的兵权来确保皇权稳固。


    这一政策被后世的皇帝不断强化,导致文官地位逐渐上升,而武将地位则相对下降?。


    宋代文官的地位非常高,甚至超过了历代王朝。


    文官不仅在政治上享有高地位,还在经济上获得优厚待遇。


    例如,文官有机会被封为王,这是历代罕见的荣誉。


    相比之下,武将虽然立下显赫战功,但地位仍然较低。


    一个人弃文从武,世人很难理解。


    何况赵元刚刚做出这样一首词来,明显的参加科举远比进入禁军当个炮灰要合理的多。


    “大人有所不知,姐姐不是病逝,而是被黄头奴破城,射杀而死,自姐姐去世后,我就暗暗发誓要杀绝金贼,为姐姐报仇!”


    (黄头奴----宋朝对金人的蔑称。)


    赵元声泪俱下的控诉着金人的暴行,表达了与其不死不休的态度。


    孙傅听后默默无语,过去拍了拍赵元的肩膀。


    “受苦了,不愧是我大宋的好儿郎,随本官回府,定能许你一个好前程!”


    说完便扭身向前走去。


    赵元顿时愣在当地,暗道,大哥,别走啊,大哥!


    我随你回府,我不就死了,还有几天金军就要围城了。


    城破后,你都被抓了,我跟着你干嘛去。


    一起北上去住五星级的茅草房?


    哪里还有好前程,命都没有了,还要什么好前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诡秘之主 极品家丁 绍宋 盘龙 九鼎记 九重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