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趣读小说网 > 重生:掠夺词条,宋徽宗是我爹 > 第189章 朝堂上的激战

第189章 朝堂上的激战

热门推荐: 诡秘之主极品家丁绍宋盘龙
    这是赵元看到一个人有点头疼,他突然有点理解唐太宗看到魏征的感觉了。


    大臣是个好大臣,就是这个脾气实在是太臭了,他突然有点怀念秦桧了。


    他又瞅了一眼张叔夜,这家伙向不善言辞,现在正在低着头想着怎么反驳,没有说话。


    姚友仲这时候出列说道。


    “陛下,臣不同意李大人的看法。”


    “哦?说来听听,你有什么看法?”


    赵元好奇的看着他。


    “臣只想说一点,每次臣带兵行军打仗,经常要带几倍于作战将士的家属,还得分兵护卫他们的平安。“


    “每次遇敌,随军家属的安置就是一个麻烦,如果我军溃散,士兵最担心的就是家人被敌人俘虏,导致战力下降。”


    赵元听后点了点头,在后世的兵营中,只有军官符合一定条件才能办理随军的家属,但是出征的时候不携带家属。


    现在大宋实行的是募兵制,宋朝军士大都携带家眷,居住在兵营。


    一般情况,上等禁兵的收入可维持全家温饱。


    按照大宋的惯例,军队换防或者远征,随行的家属会占到一半。


    通常军队实际有十万的士兵就敢号称五十万,不是浮夸,而是确实是有这些人数。


    单是随军的家属就占了四十万。


    “那姚将军认为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李光虽然认为姚友仲说的有点道理,但是自大宋开朝以来,就有这个传统,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底下的文官也是议论纷纷。


    “就是啊,自大宋以来就是这样实行的,能有什么好办法。”


    “我看这些武官就是为了给张浚找理由开脱。”


    “我觉得姚将军说的有道理啊,这也是大宋的主要问题之一。”


    虽然有些文官也支持姚友仲的看法,但是很快就被淹没在质疑的声浪中。


    姚友仲不慌不忙的拿出一个奏章,王总管赶紧上前接了过来,快步来到龙案前,恭敬的递给赵元。


    赵元接过来简单的看了一眼,放到一边说道。


    “你先捡着关键的地方说一下,这个奏章朕回头再看。”


    姚友仲拱手说道。


    “臣借鉴了金人制度,金人之所以这么强悍,就是出征没有随军的家属,臣建议,将随军家属在驻屯兵之所安顿,军人可以放心作战。”


    “这样也不用担心随军家属的安全问题,还能提高行军速度和作战能力。”


    赵元点了点头,姚友仲说的话正合他意,南宋在和金人的作战中,也是发现了这个问题。


    于是南宋实行了屯兵。


    也就是军队固定驻防,家属在驻防处集中安置,军队一般在驻防的区域作战,这样就不用带着家属到处乱跑。


    “这个事,朕以为可行,你们兵部还有李纲抓紧拿出一份具体的措施来,还要严明一下军纪,对了以后宋朝的将士脸上就不要刺字了。”


    宋朝人说“好男不当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军人地位很低。


    北宋末期,所有的军人在入伍时,都会被在额头、脸庞上刺字。


    宋朝只有两种人会被刺字。


    一种人是犯人,另一种人就是军人了。


    这种做法,差不多是把军人与犯人相提并论。


    这种人格上的侮辱,会伴随终身。


    这样下去,谁还会给哥们我卖命,军人一定要给足尊重。


    北宋名将狄青就是替兄顶罪,发配入伍的时候,脸上被刺字。


    当他立下战功后,宋仁宗曾经劝说他敷药除掉脸上的刺字。


    狄青回答说:“陛下根据我的功劳提拔我,不考虑我的出身门第,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这个刺字。


    我希望保留它来激励军中将士,不敢接受陛下的诏令。”


    当然以上都是狄青当面瞎扯,那是他在跟皇上赌气呢。


    狄青的意思很明确,当初你让我刺字,我刺了。


    现在你嫌刺字不好看,要我消除掉,对不起,没那么容易了。


    武官们听后纷纷激动万分,没想到官家这么为他们着想,当下全部躬身行礼说道。


    “臣等愿意誓死效忠陛下!”


    “不必多礼!”


    赵元无所谓的摆了摆手,仿佛这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是底下的文官却像炸了锅一样,礼部尚书梅执礼、吏部侍郎李光等文官纷纷出列反对。


    至于为什么文官反应这么强烈,根上还在赵匡胤身上。


    刺字是五代十国时期流传下来,主要是为了防止逃兵,当时也确实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


    宋太祖接管的军队以后,他的很多制度都是延续前朝,因此,这一制度也被继承下来。


    后来宋朝为了避免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队乱政,宋太祖开始大规模的打压军人,羞辱军人,要让军人无法抬头。


    在这诸多原因的作用下,于是宋太祖就推广了在军人脸上刻字,一个是让军人知道羞耻,让他们不以军人为荣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低贱,然后安分的做事。


    既然已经定下了政策,宋太祖和他的后人立刻将这一政策严格执行下来。


    经过几代的努力,宋朝开始形成一种舆论,凡是当兵的都是最低贱的人,看水浒传我们就知道,一旦骂人,骂的最狠的就是骂别人是贼配军。


    而且在整个社会舆论上,也形成了一种叫做“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舆论。


    而且,大宋是募兵制,募兵制中,军士的装备、军俸、衣粮,全由国家供应。


    一旦参军,马上就发衣服、发钱,称之为“招刺利物”。


    尤其是遇到灾年,大宋更是大量从流民、饥民中招募士兵。


    防止士兵光拿钱,不干活,福利到手之后就逃跑。


    “刺字”就是个防逃的好办法。


    宋代士兵招募来之后,有个“参军三部曲”:


    第一步先检查体格,按身体条件分去不同的军种;


    第二步,刺字;


    第三步,发给衣服和钱。


    刺字的部位包括脸、手臂、手腕、手背,偶尔有刺小腿、耳背的。刺的内容,主要是番号,还有刺姓名。


    刺脸的话,并不是在脸颊上,是以额头和两鬓为主。


    当然,大宋军队也不全是招募来的。


    大量被发配的罪犯,也是士兵的来源之一。


    第三个来源是抓壮丁,为了抓壮丁,不光是强虏强掠,而且无所不用其极,各种手段都使过。


    包括伪装成梢公,等进城做生意的小贩们上了船,直接整船人拉去送给军队;


    甚至还派妓女在马路上拉客,上钩者也落入军队的圈套。


    一旦得手,赶紧都在每个人脸上刺了字号,不怕你不从。


    对于脸上刻字的行为真的是伤透了宋朝军人的心,毕竟在这样的侮辱之下,还有谁会愿意为了宋朝而奋斗?


    “陛下,这是太祖留下的规矩不能更改啊。”


    “陛下,三思而后行啊!”


    底下的文官们纷纷大声劝阻道。


    一时间朝堂上出现了两极分化,武官喜气洋洋,文官义愤填膺。


    “其实,这个刺字也不是非要取消不可。”


    赵元突然淡淡的说了一句。


    众武官一脸惊诧的看着皇帝,不带这么玩的,我们都感谢完了,你这就要撤回了。


    你是皇帝啊,不能言而无信吧!


    底下的文官听后,顿时喜笑颜开,看来皇帝还是重视我们的意见的。


    “陛下圣明!”


    “不过。。。。。”


    赵元突然又缓缓的说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诡秘之主 极品家丁 绍宋 盘龙 九鼎记 九重紫